河海吾师 | 王华:递薪传火,立德树人
河海大学官微将持续推出一批优秀教师个人和团队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教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在全校营造崇德修身、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王华,环境学院教授、博导,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环境学院副院长。曾获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奖、宝钢教育基金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中国水论坛十佳优秀青年论文奖、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多项地方科技项目、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环境保护研究,参与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SCI、EI检索5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8项,出版专著5部,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及留学生70余人。
守正创新,日求精进
守正,即传承,固本培元,方能稳步前进。王华老师扎实把握河海大学“水利”特色,紧密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方向,深耕河流动力学与环境水力学基础领域,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通江湖泊与浅水湖泊开展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工作。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宝库,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多干扰,鄱阳湖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十多年来,王华老师课题组针对鄱阳湖,开展了“通江湖泊水环境动态监测站网优化布设”“通江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与驱动原理”“通江湖泊河-湖两相判别”等系列基础研究,为鄱阳湖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地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创新,即动力,革故鼎新、方能与时俱进。参与过王华老师科研工作的师生经常会听到他谈论保守与创新的关系:科研工作中有些基本原理、基础理论,是需要扎实掌握的,是要保守的,正如教育一位儿童要懂礼貌一样,那是不用刻意创新的;但只保守、不创新是肯定不行的,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要求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保守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2007年5月太湖蓝藻水华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针对这起环境事件的原因,王华老师带领课题组开展了研究,定量分析了风场作用对蓝藻水华集中暴发的贡献,并创新性地将风场作用解耦为“直接物理输运、直接生物干扰、间接营养调节”三方面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期刊,获得了业内学者的好评与认可。“守正创新,日求精进”是王华老师勉励学生、要求自己的行动指南。
润物无声,循循善诱
“以本为本”是王华老师一直坚守的教学原则。近年来,王华老师指导本科生获“‘赛迪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等,连续多年指导学生获河海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本科生完成国家发明专利受理、授权共20余项。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王华老师每年为环境科学专业讲授的专业基础课,学生评教分数连续多次排名学校前15%。对于这门课程,王老师特别注重两个方面的“新”。一是教学内容“新”。环境规划与管理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王老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将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环保举措、法律法规融入课堂,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要开展“长江大保护”、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他们紧跟国家需求、社会需求、行业需求,有效开展后续自主学习奠定重要基础。二是教学方式“新”。在授课过程中,王老师特别注重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水环境规划与管理”时,王老师会请同学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在课堂上介绍、分析家乡的水,为家乡的水“会诊把脉”,让同学们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在实例中掌握方法。
“老师讲课认真投入,内容纲举目张,条理性很强,而且特别善于举例,让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起来十分轻松”,这是2018级环境科学专业同学们对王华老师的一致评价。王老师每堂课都要精心准备,特别是针对重点、难点内容,反复推敲用什么样的描述方式,既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又能让学生保持兴趣。“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们共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的荣幸。”在课程结束时,王老师常用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的这句话作为结语,在他心中“教”与“学”是统一的,每次给学生上课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最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敬重老师,老师也感恩学生、用心关爱学生。”
递薪传火,春风化雨
如何培养好研究生,让他们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熠熠生辉,是王华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十多年来,王老师一直与研究生同心协力、亦师亦友,将自己的所思、所学、所研奉献给学生,陪伴研究生一起奋力前行,培养了诸多优秀环境专业人才。“德才并重,情理兼修”是王老师培养研究生的目标与理念,对于每一位新入门的研究生,王老师都会开一堂“必修课”,告诉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实现科学研究能力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仅仅是及格线,在培养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的提升,做一个有真挚情感、有家国情怀、有高尚情操的新时代青年,才能达到研究生的优线。“王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特的思维角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让我们在学术科研与为人处事方面都受益匪浅”,2022届硕士毕业生袁伟皓同学这样说道,他在攻读学位期间谨记老师教诲,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毕业生,录用至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是王华老师对所有研究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要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学习,养成注重细节的良好习惯。如果打开一本科研报告或一篇科研论文,里面充满了上下标混用、行间距错乱等问题,就如同推开一扇办公室的门,映入眼帘的是杂乱无序的桌椅和随意丢弃的纸张。“要学会将奋斗目标融入到点滴之中,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要形成自己整体性的风格与习惯”,王老师一直向研究生们传达着“生活与科研辩证统一”的重要理念。2020级硕士生曾一川同学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养成了勤记录、多学习、常回顾的习惯,为自己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劲动力,获得了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王老师不仅是我们学业科研上的导师,更是生活、为人处世多方面的榜样。”
科研中的日求精进,教学中的热情澎湃,生活中的一丝不苟……王老师始终秉持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END
RECOMMEND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惊喜+福利!你的河海专属月饼上新啦
扬帆·启航!河海大学2022级本科新生开学第一周,这样度过!
【科研速递】河海大学地学院教授团队在高光谱遥感影像异常探测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来源:教师工作部;环境院编辑:小海螺记者 左佑虹;张然、柏蓉